五险合一怎么不提了
五险合一进一步落实
我国实施五险一金已有几十年历史,但一直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各地区、各部门实施不同,就必然导致一些职工在缴纳五险一金时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18年,国家开始深入探讨五险合一的方案。早在2017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社会保险法》的修订,明确五险合一,并在2019年1月1日起实施。
五险合一的效果如何?
五险一金是将职工缴纳的社保(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与单位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对称合并,变为一个账户,职工和用人单位只缴纳一个账户。通过五险合一,把以前分散的机构和资金统一管理,从而精简职工和用人单位的管理成本,缩短了企业缴费时间,改善了缴费条件,减轻了劳动者负担,提高了缴费效率,并优化了社会保障体系。
收益较以前相比有哪些改变?
以前职工应该缴纳五险一金,但实际情况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由不同单位来代管缴纳。在这种情况下,当一个职工辞职、换工作或退休时,五险一金账户可能遭遇“分散化”,可能需要到多个单位去补足账户中的社保金额。与之相比,五险合一相当于各单位的“社保缴纳合并”,职工离开当地也不必去找别的单位去补足账户。这样,五险合一可以大大方便职工的管理,并节约了各单位缴纳社保的工作量。从长远来看,这将有利于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提升职工的福利水平。
哪些人群可以免缴五险一金?
2019年1月1日起,实施五险一金,也就是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实现统一缴纳。那么,哪些人群可以免缴五险一金呢?政策规定,凡是高龄退休人员、退役士兵、孕妇都不需要缴纳五险一金。另外,住宿、食堂、高温、寒冷等特殊性质的岗位有权职员因不同情况也可以享受该政策的优惠;由于企业倒闭失业,或者因资金短缺导致有企业不按时缴纳五险等特殊原因,会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予以纳入特殊救助或异地救助。
有哪些缺点需要改进?
但五险合一政策并非完美,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首先,五险合一并没有降低职工缴费的负担;其次,由于城乡之间存在差别和不和谐,因此个人城乡户口、年龄、岗位等不同,缴纳标准不一样,这导致了五险合一的执行难度;另外,由于五险合一涉及到各部门和领导,执行起来需要一定时间,官僚主义也会影响五险合一的进展。